第一系列
时间:2024-11-23 13:55:01
一座避暑山庄兴“山村”为“山城”,一座生态之城变“落后地区”为“生态强市”。这方热土传承着气壮山河的红色基因,董存瑞烈士“为了新中国,前进”的呐喊声响彻大江南北;这方热土铸就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,“塞罕坝精神”激励着几代人不忘初心,接力奋斗。
迈入新时代,围绕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、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、环京津扶贫攻坚示范区、国际旅游城市定位,坚持做大做强文化旅游、钒钛新材料及制品、清洁能源三大优势产业,培育壮大大数据、绿色食品及生物健康、特色装备制造三大特色产业,加快发展市域“3+3”绿色主导产业,推动新旧动能转换,这方热土用绿色铺就最美底色,一幅新时代“生态强市、魅力承德”的美好蓝图徐徐展现。在这里,可以在青山绿水间深呼吸7月23日凌晨4时,丰宁千松坝林场林长亢志超准时起床,招呼工友们赶往苗木基地。挥锹、铲土、起杯,动作一气呵成。40分钟,植于营养杯的落叶松苗就装满一车厢。
位于草原乡的宫宝同村,是他们当天雨季造林的战场。“坝上比较干旱,每年7月到9月中旬,是雨季造林好时机。”亢志超边栽树边介绍说,为了高质量完成1万亩造林任务,起早贪黑是常态。20年前,丰宁生态还很脆弱。
有人说:北京三粒沙,一粒来自丰宁。1999年,千松坝林场成立,至今累计造林近百万亩,筑起京津绿色长城。
70年来,在承德,“为首都阻沙源,为京津涵水源”的绿色故事从未曾中断。57年来,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,发扬“牢记使命、艰苦创业、绿色发展”的塞罕坝精神,在茫茫荒原种出112万亩,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;35年来,隆化县闹海营村村民郑淑芳,累计种树30多万棵,如今她年已七旬,但昔日荒凉的大黑沟,已郁郁葱葱,生机盎然;34年来,围场二地村全国造林模范董庆祖孙三代造林不止,在北曼甸荒山上造林180公顷,如今山上林木价值已超100万元……守住“山绿底线”,久久为功持续增绿护绿,在承德从来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全民对绿色的一种追求。目前,承德有林地面积由建国初期的542万亩增加到3442万亩,森林覆盖率由9.4%提升到58.1%,成为华北最绿地区。
7月23日8时,山清水秀的潘家口水库波光潋滟。“3年前,库区水质恶化,只能望透两米深。”住在岸边的刘立祥,曾是渔民,为改善水质,他主动拆除养鱼网箱,改行养蜜蜂。
“生态好了,游客多了,不仅农家院火了,我的蜂蜜也成了畅销品。”守住“水清底线”,千方百计确保京津饮水安全,在承德从来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扛在肩上的一种责任。承德市水务局局长张宝生介绍说,该市深入落实河长责任制、河道管理员和河湖警长制,建立可视化监测平台,全市1125条河流实现全覆盖。
滦河、潮河的两岸实施了生态治理项目256个,并同步放弃了100多家企业预计投资300多亿元的产业项目。为更好保护首都水源,在潮河流域实施稻改旱7.1万亩,年均节水5000万立方米,相当于3.5个西湖的水量。
为了给天津送去一盆净水,投资7亿多元,坚决取缔了潘家口水库网箱养鱼。“承德的蓝天白云,好像离我们更近。”初到承德旅游,满眼的绿、凉爽的风,让北京小伙周强辉来了个深呼吸。守住“天蓝底线”,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,在承德从来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上下齐心的自觉行动。
该市打好“减煤、治企、控车、抑尘、多污染治理”五大攻坚战,积极推广木煤、洁净型煤等清洁能源,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70%以上。今年以来,该市实施春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百日攻坚行动,取缔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115台,路检路查机动车1.36万辆,“散乱污”企业动态清零,PM2.5浓度保持在35微克/立方米以下。碧草蓝天、青山绿水,成为承德最亮的“名片”。在这里,可以感受绿色产业的蓬勃7月23日10时,登上承德县三沟镇二沟村正北沟山坡。
放眼望去,一排排光伏板铺满山坡,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“这里原是4000亩的闲置荒山。”国家电投正北沟100兆瓦光伏电站负责人蒙井秋说,山坡平缓、地广人稀、雾霾天少,是建设光伏电站“宝地”。目前,建成电站装机容量10万千瓦时,于2013年底并网发电,年发电量约1.2亿千瓦时。
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.66万吨。“闲置荒山变成‘阳光银行’。”蒙井秋说,每亩荒山年租金约130元,村集体和村民30年有稳定收益。
每年除草、清洁光伏板吸纳60多位贫困群众打工,人均能挣2万多元。让阳光、清风、净水转化成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。目前,承德清洁能源电力装机突破700万千瓦,全市清洁能源总产值达到140亿元。矿业经济曾占据承德经济的半壁江山,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,威胁着生态环境。
“宁要绿水青山,不要金山银山。”该市明确提出,凡是浪费资源、污染环境的项目,哪怕“一本万利”也坚决“一票否决”。矿业企业,必须向“绿”而生。
“去产能和生态环保压力,倒逼企业绿色转型。”河北恒钏建筑新材料公司负责人张文俭称,公司以丰宁钼矿尾矿为原材料,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,一期建成两条生产线,年产20万立方米的尾矿微晶发泡板材,二期再建设6条生产线,年可处理尾矿50万吨以上。
围绕利用25亿吨尾矿砂,承德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和住宅产业,推进变废为宝,实现尾矿变建材、建材变住宅。“目前,全市尾矿新型建材项目达120个,实现产值115亿元。”承德市工信局尾矿办主任郑培军称,全市年尾矿综合利用量近亿吨,腾退复耕土地5000多亩,实现工业产值300多亿元。
承德坚持把生态资源作为宝贵财富来看待,作为经济要素来谋划,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,积极开发生态,科学经营生态,通过发展生态实现生财聚财、涵养水源、拓展财源。坚持做大做强文化旅游、钒钛新材料及制品、清洁能源三大优势产业,培育壮大大数据、绿色食品及生物健康、特色装备制造三大特色产业,加快发展市域“3+3”绿色主导产业,推动新旧动能转换,走出了一条从“两黑”到绿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子。目前,已有110多家矿山转向非矿产业,146家矿山融入文旅、新型建材、新型能源等绿色产业。2018年,承德市的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%,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.3%,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%。
在这里,可以惬意地创业兴业7月23日20时,承德市区武烈河畔,42岁的季新杰博士一边散步,一边欣赏山城水景。几个月前,他还是一所知名大学机械电子专业老师。面对北上广数家大公司的高薪聘请,他选择到小城承德创业。
“我为承德的‘好环境’而来。”几年前,季新杰结识了几位承德朋友。这个名为承德电智尚的草根团队,为电机节能技术默默钻研十余年的科研态度,感染了他。
“去年,《最美的青春》电视剧打动了我。如今的绿水青山,是承德人数十年接力奋斗的成果。能把荒原变绿洲,在这块创业氛围浓郁的土地上,我定能一展拳脚。
”他说。事实证明不负抉择。虽然这支科研团队仅10人,实验室仅30余平方米,但科研成果却成功入选二十国集团(G20)发布的第二批国际“最佳节能技术和最佳节能实践”清单。
良好的生态优势,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“金字招牌”,有效促进了高端要素向承德聚集。面向京津引产业项目、引社会资源、引高端人才、引高端消费、引社会资本,承德迈向高质量发展。河北省(承德)山楂产业技术研究院内,院长张静正和技术人员商讨山楂提取黄烷醇、膳食纤维的技术流程。
“这项技术将使山楂产业从食品加工迈向食品医药加工,促进产业从低端迈向高端。”作为山楂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一县,兴隆利用自身生态资源和毗邻京津区位优势,加强与各大高校、科研机构合作,成立了我省首家山楂产业技术研究院。邀请尹伟伦院士设立院士工作站,组建了一支多单位联合、多学科融合、协同创新的山楂研发团队。“目前,研究院共参与科研项目12项,成果转化2项,开发新产品4个,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000多元,培养果树栽培技术员100多人。
”张静说,随着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,小山楂有望做成大产业。栽下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。近年来,承德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,综合运用“假日人才库”“周末工程师”“院士工作站”“大学生创业园”等方式,吸引京津高端人才和经营管理团队。
目前,该市院士工作站已达18家,涉及现代农业、生物科技、新材料等多个领域。制定出台“1+9+N”科技创新政策包,着力打造“承德中关村协同创新共同体”和“京津科技成果中试转化基地”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、中关村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项目落地运营,中关村信息谷、中电承德信息安全产业园等科技产业项目加快推进。今年上半年,承德新落地央企京企项目17个,与京津合作打造的津冀六沟产业园、怀丰产业园、承德朝阳产业园和双滦北京大洋路批发市场等正加快建设。
成功举办百家名企进承德、京承和津承扶贫产业协作对接会等系列重大招商活动,累计签约项目167个,引进市外到位资金410亿元。(记者李建成陈宝云尉迟国利)。
本文来源:半岛·体育(BOB)-www.huanyangshuzhi.net